您的位置:好站长外链 > 站长新闻 >

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?

文章来源:好站长外链

作者:互联网

人气:17

2021-06-10

随着人工智能、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,科技把人类迅速从农业时代、工业时代、科技时代迅速带入乌卡时代,这个时代变化迅速,知识迭代加速,因果复杂,想变成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“专家”,就得不断学习,成为终身学习者。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?你要掌握以下五项核心能力。

培养成长型心态
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•德维克(Carol Dweck)在做“如何应对失败”的研究时,曾做过一个试验。

她给一群小学生一些特别难的字谜,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。

她发现,一些孩子会拒绝面对失败,沮丧地丢开字谜,或假装对字谜不感兴趣;另外一些坦然地承认和接受自己解不出字谜的现实;但是,也有一些孩子兴高采烈地做着这些解不开的难题。

一个孩子快活地说:“太棒了,我喜欢挑战!”

另一个则满头大汗,但难掩愉悦:“猜字谜能让我增长见识!”

德维克随即意识到,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人能从失败中汲取动力。

他们区别于他人之处,在于其持有的信念——“成功和才能,是在挑战中因努力而获得的,并非固定值。”

她将这种心态称为“成长型心态”。

与之相反,另外一种心态,认为“才能是天生具备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特质”,就是“固定型心态”。

面对失败,持有成长型心态的人会认为:智力不是固定值,而是可以后天培养、成长和开发的。因此,他们愿意接受挑战与反馈,并会更快地调整。

相反,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,面对失败,则认为是自己才能或智慧不够,不愿意承担风险和付出努力。他们把承担风险和努力尝试当作有可能泄露他们缺点的潜在机会。

德维克说,她在20多年关于儿童和成年人的研究中发现,你所持有的观念,深深地影响着你的生活之路。

那些相信智力和个性能够不断发展的人,与认为智力和个性根深蒂固不可变、本性难移的人相比,会有显著不同的结果。

所以,要想成为终身学习者,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。

所以,学习是一扇只能由内向外开启的“心门”。

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无所不能、什么都知道了,不再需要学习了。

或者认为自己的智慧与能力都已经固定了(固定型心态),或者认为自己学不动了,这些观念都是你的“所藏”,它们会限制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信息,也就没办法“知道”了。

而秉持“成长型心态”的人,即便已经有了很多知识、技能或经验,也会持续地接纳新的挑战,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状态是“虚”的。

你可以参考下列问题,看一看自己处于“成长型心态”,还是“固定型心态”。问一问自己做到“虚”了吗。

• 我相信人的能力是天生的、不可变的,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习得或改变?

• 我认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,很难再改变了,还是相信人的个性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,自己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?

• 对于我目前不擅长的一项重要技能,我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够、不愿意去尝试,还是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,就能获得?

• 对于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人,我认为他们大多是生来就具备那些方面的专长,还是认为他们是通过持续的努力练成的?

• 面对我犯的一些错误,我是感到心灰意冷或非常沮丧,认为自己能力不够,还是积极地分析原因,并愿意尝试新的做法去解决这个难题?

• 我认为从他人那里获得建议或反馈很重要,很有意义,还是别人的建议不值得考虑?

• 面对新事物,我是愿意积极尝试,还是感到紧张,认为应该等等看,或者干脆置之不理?

转换心态、保持开放,是你开始学习、改变与成长的第一步。如果你现在是固定型心态,那么,怎么转换为成长型心态呢?

按照德维克教授的看法,将固定型心态转换为成长型心态,包括以下四步。

• 觉察:上述检查清单可以让你发现一些线索。如果你面对错误、挑战、批评或遭遇挫折,或者任何时刻,怀疑自己的能力,找借口甚至想放弃,你的内心深处可能就隐藏着固定型心态。

• 暂停:觉察到固定型心态起作用时,你应该暂停,可以深呼吸或者换一个环境,让自己认识到你是有选择的,你可以接受自己没有天赋或能力,也可以换个观念,接纳成长型心态。

• 思考:如果你愿意尝试成长型心态,那么,你可以成长型心态的模式来回应。

• 行动:按照成长型心态的回应方式去行动,逐渐地内化为自己可以习惯性采纳的反应模式。

唯有心态转变,我们才能开启学习的大门,充实你的大脑。

发现自己的热情

一旦你完成了心态转变,就像给板结的土壤松了土一样,接下来就可以“打理”自己的“心田”。

因此,接下来你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: 面对人类无垠的知识海洋,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?

事实上,要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,你就会像2000多年之前庄子那样发出类似感叹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(《庄子•养生主》)

很显然,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,但知识是无限的,而且在快速更新、拓展。

要想打理自己的心田,必须明确你所关注的知识领域,即你希望钻研、有所建树的知识领域。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点。

只有聚焦到一个细分领域,我们才比较有可能深入,并有所建树。

若兴趣点太多、精力分散,没有一颗种子能够成活,因为它们都需要你的呵护,而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。

那么,怎么找到自己的专一呢?

“刺猬理念”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实践。

英国学者伊赛亚•柏林(Isaiah Berlin)引用古希腊谚语“狐狸多机巧,刺猬仅一招”,将学者大致分为两类:

第一类对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体系,并以这一结构来解决问题(刺猬)

而另一类则会动用广泛而多样的经验、方法来阐释和解决问题(狐狸),却没有一个框架或统一的观点。

虽然没有优劣,但在古希腊寓言中,二者高下立见。

狐狸很聪明,会很多技能,也善于观察、筹划,能够设计很多复杂的策略向刺猬发动进攻,并且行动迅速,看起来肯定是赢家;

刺猬看似笨拙,行动迟缓,但它有拿手的一招——一遇到攻击,就缩成一个圆球,浑身的尖刺立起来,让敌人无从下口。所以,每一次攻防,都是刺猬取胜。

基于类似的寓言,管理学家吉姆•柯林斯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一书中指出,一些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跨越式发展的公司,都坚持了简单而深刻的所谓“刺猬理念”。

具体来说,它们将战略建立在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之上:

• 你对什么充满热情?

• 你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?

• 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?

柯林斯认为,实现跨越的公司将这三个方面的理解转化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理念,来指导所有工作,长期坚持,就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。

虽然柯林斯在这里说的是公司,但我认为这个道理对于个人也是适用的。

首先,很显然,哪怕你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到世界最优,就算做到超过大多数同行,你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和优秀的绩效。这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。

你的专长,不仅靠你的天赋(“我生来就是干这个的”)、热情(“做这件事可以让我废寝忘食”),也离不开你所受的教育和工作经历(“我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经验”)、环境,同时也要靠方法,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(“我对这个方面的门道很清楚”)

其次,你所擅长的能力应该可以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,创造出持久、强劲的现金流和利润。

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创造价值,仅凭爱好和热情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

最后,也可能是最根本或最为重要的是,你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?

如果你对那些东西充满热情,你就可以全力以赴,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“废寝忘食”的“心流”体验,也更容易发展出超出同行的专业能力。

在柯林斯看来,如果你能够在这三环的重叠处努力,把它转变成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刺猬理念”,用来指导你的人生选择,你就更有可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。

对此,你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:

• 我对什么东西充满热情?

• 我在哪些方面可以领先于同行,或者超越大多数人?

• 我非常擅长哪些方面?

• 我在哪些方面有天赋?

• 我在哪些方面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成体系的教育?

• 我在哪些方面有很长时间且丰富多样的经验?

• 我干什么事情是有报酬的?

• 做这些事情的报酬是可以持续的吗?

写出每道题目的答案之后,看看它们有没有重叠之处。

如果有,那么,恭喜你,那就是支撑你人生“开挂”的“刺猬理念”。如果没有,你可能需要做一些权衡,因为缺少了哪一环,你的人生都可能会有缺憾,或者需要做一些调整或取舍。

• 如果你做的是你喜欢的工作,但不是你擅长的,你很难做到最好或有竞争力。

• 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,但不能带给你持续的经济引擎,也难以长久。

• 如果你做着可以持续获得回报的工作,但并不是自己真正擅长的,也很难做到优秀。

•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,虽然可以帮你谋生,或者你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,但你可能并不快乐,总想着哪一天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,也不太可能全力以赴去取得傲人的成就。

我记得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曾经给青年人建议:要是有机会,就去做你喜欢的工作,或者努力喜欢上你正在做的工作。我觉得这个建议很有力量,既要有理想,又不理想主义。

好好想想,希望你能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
相关文章

在线客服

外链咨询

扫码加我微信

微信:841909564

返回顶部